|
《图像诗,特殊排版的另类体验》
——读洛夫诗作《白色墓园》有感
文/豫姝
《白色墓园》
文/洛夫
白的 一排排石灰质的
白的 脸,怔怔地望着
白的 一排排石灰质的脸
白的 干干净净的午后
白的 一群野雀掠空而过
白的 天地忽焉苍凉
白的 碑上的名字,以及
白的 无言而骚动的墓草
白的 岑寂一如布雷的滩头
白的 十字架的臂次第伸向远方
白的 远方逐渐消失的挽歌
白的 墓旁散落着花瓣
白的 玫瑰枯萎之后才想起被捧着的日子
白的 马尼拉海湾的落日
白的 依然维持弥留时的
白的 体温。一万七千个异国亡魂
白的 依然维持出击时的队形
白的 数过来,数过去
白的 依然只是,一排排
白的 一排排石灰质的脸
地层下的呼吸 白的
沉沉如炮声起伏 白的
这里有从雪中释出的冷肃 白的
不需鸽子作证的安详 白的
一种非后设的亲密关系 白的
存在于轻机枪与达达主义之间 白的
月光与母亲之间 白的
水壶和干涸的魂魄 白的
钢盔和鸢尾花 白的
圣经和三个月未洗的脚 白的
严肃的以及卑微的 白的
在此都已暧昧如风 白的
如风中扬起的 白的
一袭灰衣。有人清醒地 白的
从南方数起,一小撮一小撮 白的
有磷质而无名字的灰烬 白的
散布于诸多战史中的 白的
小小句点 白的
死与达达 白的
都是不容争辩的 白的
后记:一九八七年二月一日起,我与八位台湾现代诗人,应菲华文艺社团之邀访问马尼拉七天。二月四日下午参观美坚利堡美军公墓;抵达墓园时,只见满山遍植十字架,泛眼一片白色,印象极为深刻,故本诗乃采用此特殊形式,以表达当时的强烈感受。
本诗分为两节,写法各有不同,第一节以表现墓园之实际景物为主,着重静态气氛的经营,第二节则以表达对战争与死亡之体悟为主,着重内心活动的知性探索,而两节上下〔白的〕二字的安排,不仅具有绘画性,同时也是语法,与诗本身为一体,可与上下诗行连读。
1987.2.27
一直以来,洛夫的诗是以现代性、前瞻性为主要特征。他是一个诗歌先锋实践者,也是一个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探险者。如今,他已是耄耋之年,却仍用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实践着内心的“中国诗歌”之梦。而这首写于1987年的《白色墓园》因其非常态的排版方式,也给读者带来特别的阅读体验。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下意识的先自问,这是不是图像诗?这种特殊排版的视觉效应,和印象里的台湾图像诗及其类似。图像诗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由来已久,大陆现代诗坛的图像诗人却凤毛麟角。台湾图像诗的代表作有白萩作于50年代的《仙人掌》和詹冰作于1966年的《三角形》等。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现代图象诗便生机蓬勃的发展。90年代台湾图象诗更加繁荣,在世纪之交,图象诗更是受到台湾新诗界的重视,涌现很多优秀诗人和作品。
在新诗史上,宗白华是最早重视通过诗的排列来建设诗的形体的人,主张新诗的“形”得有图画的形式的美。他发表于1920年2月《少年中国》第1卷第8期的《新诗略谈》认为: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词句的构造;诗的“质”就是诗人的感想情绪。穆木天是最先主张用“空白”取代标点的新诗人,他十分重视诗的视觉形式,他的诗大多不用逗号和句号,甚至通篇不用标点,还通过语言符号的有机排列在诗行中留下一些空白,来达到他追求的“时空间的律动”的效果。
而洛夫通过这种特殊排版,给作品注入了一种新的诗歌张力和阅读体验。全诗分为两节各20行,左上和右下(台湾版本应是竖排的右上和左下),每行都有一个“白的”,排列于诗行首尾。而每节20个“白的”整齐对称组队布局,如同两队等待检阅的士兵,庄严肃穆。每行中间大段的空格,隔开一大片空白,给读者的第一视觉冲击是触目惊心。就像作者后记里叙述的那样,墓园泛眼一片白色,也同步强烈地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除了惊艳的视觉效果,在阅读的方面,这种特殊排版方式,更让读者有一种另类体验。中间大片的空格,每一行首和中间部分的停顿节奏,与行次之间的停顿,再紧接下一行的行间空格停顿,让人越往下读,越有一种喘不过气的紧迫和悲怆。虽然中间有多处空格和换行,可供停顿和换气,却像濒死的鱼渴望呼吸一般,窒息感和眼前浮现出的惨白肃穆,给人非同一般的心灵震撼,有种读不下去,想中断阅读的冲动。
这首《白色墓园》,网络很多版本大部分只有十几行,因内容不全,也影响阅读效果。不清楚别人第一次读这首诗是何感觉,对我来说,就像掉进一个文字迷宫。初读,潜意识觉得像图形诗,直接跳过“白的”,从头至尾自成一首的来读,其间的40行诗歌,犹如飘荡在战争中的一缕缕亡灵和军魂。40个“白的”仿佛庄严的墓碑群,整齐排列,肃然静寂。这样的时空律动,呈现了图像诗的绘画性和对称美。但比起二次阅读时,上下两节,带着N个 “白的” 重复回环,就像有无数士兵的灵魂和精神,在字里行间神圣而鲜活着。数次的换气和停顿之间,带来的唏嘘和窒息,是语言和图像诗的完美融合,带来无以言述的诗语言魅力。
在这首诗歌里,洛夫将空间,图画和语法完美结合,突出诗的视觉美,增强了诗歌张力和阅读深度。让诗性在空间和意象之间,自由流动和跳跃,以文字空间性的形象,呈现时间性的文字,最大限度的提升了诗语言的艺术效果和生命力度。
2016.2.29 于姝窠
|
|